溝通不良、各說各話以及「朶拉」:三十舞蹈劇場《白眼翻翻 2.0》

台北水源劇場
2019年11月16日

大衛・密德

English

聽到編舞家決定要擴編原來頗受好評的短作,如同聽到警鈴響起。要將原來很成功,長度約二、三十分鐘作品的概念及想法撐到一個小時,通常都會失敗。但是偶爾也有例外。三十舞蹈劇場創立人及藝術總監張秀萍最新舞作《白眼翻翻 2.0》就是其一:80分鐘長的舞蹈劇場作品從開始到結束都緊捉著你的注意力。

《白眼翻翻 2.0》是三十舞蹈劇場今年初舉辦令人印象深刻的2019相遇舞蹈節中,原來半小時舞作《白眼翻翻》的延伸及重構。其中不乏舞者的「翻白眼」,但更重要的是翻白眼所代表的溝通不良及各說各話,以及肢體語言尤其眼神可以表達的不滿、幽默、驚嚇、厭煩及更多。

Rolling Eyes by Chang Hsiu-pingPhoto courtesy Sun-Shier Dance Theatre
《白眼翻翻 2.0》
攝影:三十舞蹈劇場

舞一開始就是一段動力十足手勢主導的群舞。你可以「聽」到舞者們身體及手臂所說的話。一排麥克風將舞台左右對分,舞者各自進入手勢主導的獨舞,各人說著自己的故事。顯然可見肢體語言之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人類溝通的另一要角:臉部,尤其眼睛。

舞作通篇可見佛洛伊德著名年青女病人朶拉的事蹟參照,以及一個主要的概念:一個簡單動作可能是很多事物複合的結果,而且可能潛藏多重意義。舞作中雖然沒有朶拉這個角色,但舞者郭合易一開始強而有力的舞動,表現的有如那個年青女子體內無法控制的聲音。

《白眼翻翻 2.0》在主要概念及朶拉的參照之間切換,不意外地後者往往令人印象較深刻,畢竟她是個較為迷人的主題。本舞作引人入勝之餘,事實上我不禁想,一個全然專注在她的事蹟、一個心理探索她心靈及情感的舞作,或許會很有潛力。

Rolling Eyes by Chang Hsiu-pingPhoto courtesy Sun-Shier Dance Theatre
《白眼翻翻 2.0》
攝影:三十舞蹈劇場

舞作中各個段落總是由有趣及流暢的動作適切地構成,並由這些向來傑出的舞者們恰如其分地演繹。其中一段極短的由郭、陳革臻及麥克風的三人舞屬眾多亮眼段落之一。個人最喜歡是後來一段較長,張琪武及陳宣伶的雙人舞,可以讓人立刻感受到兩人間的關係。我們聽到音樂的歌詞:「你何時回來?⋯⋯什麼也不剩⋯⋯除了你我此生什麼都不愛。」臉及身體有時會說出另一個故事。

在舞蹈劇場,文字往往是較弱的一環,但這次的口白卻是傳達的令人滿意極了。張說到他有多愛麥克風,而麥克風又多愛他。他努力使其語氣是真心誠意,但身體及臉上都表現出,他其實有多不誠懇。

Rolling Eyes by Chang Hsiu-pingPhoto courtesy Sun-Shier Dance Theatre
《白眼翻翻 2.0》
攝影:三十舞蹈劇場

始終還是關於朶拉的事最有力。舞者鍾嘉容動容地訴說著自己由父親那兒遺傳到一種病的感受、她曾如何模仿母親使人認為她也有梅毒,她如何變成模仿能手而無人能辨別真偽。當「朶拉」起舞時,一個希臘悲劇的歌隊加入模仿起她來。

還有更多優秀舞蹈段落。舞者吳施函、曾少彤和林芷仟跳的一段配著德國音樂緊湊的三人舞即其一。當中兩人既像是支持著另一人,但又像是她(或許是朶拉?)的負擔。最終,兩人還是離去,留她獨自一人。

舞作中使用大量的塑膠袋。透明的套在頭上,模糊著臉孔;連接起來又如一串旗幟或掛滿衣物的晾衣繩;舞者李建選腰間圍上一圈如裙子,手臂上還裝飾著更多。一個紙袋套他頭上,胸前掛著「裝置藝術」的牌子。他跳著很芭蕾的舞。此處與主題之關連較薄弱,做法也較不顯著。不過最後結尾一段編排巧妙的群舞將一切再拉回聚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