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場
2018年3月24日
大衛·密德 (David Mead)
(翻譯: 朱星朗, English version here)
藝術家創作需要資金,尤其是穩定且持續一段時間的資金使創作得以提早規劃;但更重要的是作品展現的機會。這次由三十舞蹈劇場及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聯合策劃的「2018相遇舞蹈節」短小精彩,一次展現三套多樣風格的舞蹈節目,就是個令人振臂欣迎的機會。
週六下午「注目新人」節目精選了四位編舞新秀。
首先登場是 《野餐》,編舞者林俊余,加州藝術學院畢業,期間曾赴倫敦當代舞蹈學校交換學習。《野餐》雖是去年她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碩士的畢展之作,但鮮明依然。舞作靈感來自台灣當代詩人夏宇的同名詩作,乃關於一對男女的愛情故事。舞者林方方及楊迦恩跳出典型男女關係,有起有落:玩樂愉快的時刻、戲弄玩笑間有爭拗、吵架又和好。他們在綠色地毯上跳著舞:一片完美的「草地」,但周圍卻沒有花,而是一把又一把黑色的傘,代表著落下是悲傷的雨。淒美故事述說著,這一切其實都只是她的回憶。
汪秀珊的作品《在你不在的地方》主要源自個人經驗。舞作中背景投影片段中的工廠,是她與逝去母親的故居。作品充滿凝固在時空的記憶。舞者陳楷云及黃彥儒的舞蹈反映著那些觸及過往的人與地。盡管他們舞的很美,但或因為這作品觸及汪秀珊非常私人的過往,卻無法如我所期待地向我伸手。
四個男人、四把椅子、四顆球和一張桌子,迎你進入張國韋的《彈判》,這裡我們只是相互抛擲字詞與想法。張國韋和另外三個舞者,溫其偉、徐立恩和羅立安,整個作品裡就是做著這個事:擲彈著球—那些在桌上滾動或在他們間彈跳的球成為念頭及語言的隱喻。巧妙安排的舞作結構中,在精準的互動、快速的反應、眼明手快的過程,他們四人相遇「彈」判,不論是友善的或爭執的。一塊小瑰寶,處理的恰到好處,希望張國韋別經不住慫恿再添什麼了。
許程崴兩年前成立自己的舞團,其作品《禮祭》參加2016年愛丁堡藝穗節,甚獲好評。這作品視生命為一個儀式,探索其源頭、過程及結束。但正如一般全長舞作的選粹演出,總不及原著有說服力。儘管如此,舞者林憶圻及呂永圻仍展現很有滋味的舞蹈。吳欣澤現場演奏音樂設計林奕碩的配樂,豐富了現場氛圍,似乎再次證明現場演奏可以是多麼重要。
這是個讓人投入,傑出的下午場節目。由此引起我一個較極端的想法:為何不在愛丁堡藝穗節的台灣主題週裡,安排類似這樣的節目組合,例如三個「台灣短篇」?每個都不需要複雜的舞台,也都很有吸引力,當然,他們都呈現台灣當代舞蹈的現貌。如此,連傑出的學生作品,例如同週末在北藝大演出的焦點舞團舞展中兩個作品,都可以去愛丁堡了。這是個文化部該考慮的。
週六晚上的節目,正如其名「翻轉空間」,兩個作品用上了整個劇場,連觀眾席都沒放過。
楊乃璇領導的「小事製作」的作品《《ㄨ尹口》ㄑㄩㄣˊ》,支離破碎的樣貌中,偶爾似在應和著碧娜·鮑許的舞蹈劇場。
觀眾進到劇場,映入眼簾的就是俯臥舞台一角的一名男子,和一位坐在舞台後方漫不經心剝著花生的女子。演出者漸次由觀眾席各處冒出來。各場景間,演出者被綁在兩根柱子間,用盡力氣將自己投擲出去都無法碰到想要的。一名男子持平底鍋,先是用來如絲瓜絡般擦身,後來用以打網球。另一個則重覆著擲飛標的動作。結尾時再次聽到配樂中的歌詞:「嗨!謝瑞拉,謝瑞拉(Que sera sera)。」如果說這是作品想應和鮑許慣常以某主題編織串連手法的話,只有這樣的線索,實在難以辨認。過程中雖有不少事件發生,偶爾也有些有趣的時刻,以及表演者真誠賣力演繹,結果卻是通篇鬆散。其實應該「編排」一下或許就可言之有物了。
三十舞蹈劇場前舞者林依潔的《該死的十字路口》,確實是仍在編創階段的作品,完整版將於今年稍後在臺灣戲曲中心上演。小事製作或許用了劇場的各個角落,但林依潔是真的把劇場「翻轉」,讓觀眾坐到舞台區而舞者都在原來的階梯觀眾席演出。
舞作中有趣的編排不少,十一排觀眾席全用到,甚至上方的燈桿吊架也不放過。最有趣的一幕是有點像撲克牌「接龍」游戲,椅子在不斷搬動中漸次移開減少,接下來則像在玩「逗你笑」游戲般清空所有的椅子。在不同高度的台階上一段群舞中,被留在椅子上的表現最突出。整個作品經由一個金色信封主題式地串連一氣。所有舞者從頭到尾表現出色。
就舞作配樂的選擇來說,應該屬於不拘一格、兼容並蓄。音樂設計者余奐甫在約半小時舞蹈中擠入不少於17首曲子的片斷,算得上是個紀錄吧。這樣做往往會有「相撞」的危險,尤其是當曲子緊接在一塊兒時,但這次是屬於成功有效的。
看得出來開頭那段較其它段落感覺過長,而那個讓所有人以為是結束的大誤導,需要再思量。此外,有些舞者做的動作,例如掛在吊架,未來在戲曲中心演出是不太可能的,還有階梯觀眾席也不一樣的問題,更不會如華山這次有那兩根柱子框出表演區來,我還記得走動在階梯平台上那剌耳吱吱聲。不過,這是尚在編創的作品。林依潔還有很多時間去編排整理,這次看到的內容足見,最終編輯版應是指日可期值得一看的。
令此次舞蹈節展更完整的還有「議題關照」這套節目,包括了來自高雄的HPS舞蹈劇場演繹謝佩珊有感於2015年高雄氣爆事件而創作於2016年的舞作《消逝的城市》選粹;以及由張惠妮及賴思穎關懷失智長者照顧議題,協同創作於2017年的《失。去》選粹。
三十舞蹈劇場及華山文創園區乃本舞蹈節幕後大功臣。以約150個座位和6×7公尺舞台,加上不錯的觀賞視線及一流氣氛,烏梅劇場提供這類小規模舞蹈節絕佳的場域。